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21 -> 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 -> 要闻推荐
奋进的中卫,我们的“十四五”系列报道⑦|守好生态生命线 铺出发展绿色路
2025-11-07 09:15:06   
2025-11-07 09:15:06    来源:中卫日报

  草木植成,国之富也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卫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,坚决打赢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三大保卫战,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牢牢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,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。

  政策护航筑根基 思想甘霖润生态

  厚植生态底色,积蓄发展底气,是中卫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。五年来,中卫市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”,构建起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,扛牢绿色发展政治责任,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、各领域。

  做好污染防治,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支撑。中卫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,整合设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,制定印发《县(区)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(单位)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》,明确县(区)党委、政府及40个相关部门(单位)共293项工作职责,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责任落地生根。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调研督导20余次,确保各项任务“件件有着落、事事有回音”。

  低碳生产生活行动扎实推进。近年来,中卫市陆续开展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”暨“六五环境日”等宣传教育活动20余场次;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、绿色供应链1个、绿色工厂4家,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5家,节水型企业12家;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8.6%;2024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2.3%,在全区五市中排名第二。

  同时,中卫市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应急保障能力,先后与白银市、阿拉善盟、固原市等地签订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协议。编制完成1条黄河一级支流和6条入黄排水沟“一河一策一图”环境应急响应方案;374家企业(单位)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;101家辐射技术应用单位持证运行;储备应急物资1900余件;成功举办清水河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,未发生过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。

  揉碎旧尘焕新颜 晴空万里织锦绣

  秋夜凉风起,清气荡暄浊。昔日风沙漫卷的景象日渐远去,如今碧空如洗成为常态,抬头可见的“中卫蓝”,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的色彩。这些变化,源于中卫市深入实施的“四尘同治”措施,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。这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。

  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卫市围绕空气污染治理展开攻坚战,重点加强扬尘、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源头管控,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持续发力,推动数据价值实现从“监测现状”向“溯源成因”的根本性转变,完成了从被动监测到主动溯源的能力跃升。

  “这些年,中卫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约2900万元,创新性建成51个空气质量微观监测站、1个市控站、1个细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协同自动监测站等,构建起‘国控区控站+工业园区市控站+四套站、微观站+组分站+走航车’四级联动监测体系。”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与核辐射监管科科长郑博峰介绍。

  在工业企业治理上,中卫市聚焦涉气企业减排控排,加大煤质检验频次和范围,从源头减少散煤燃烧污染;对重点企业实施“一企一策”,大力推动工业涂装、包装印刷等行业使用低(无)VOCs含量原辅材料,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;加快更新柴油货车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,减少移动源污染。

  全市蓝天保卫战成效稳固,环境空气质量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。2024年,中卫市优良天数比例达84.4%,较2021年提升3.1个百分点,PM10、PM2.5平均浓度持续向好,用扎实的治理实效交出了一份锦绣“蓝天答卷”。

  守护黄河安澜稳 清水绿岸入画来

  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卫市从统筹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的战略高度出发,全面落实河湖长制,大力实施美丽河湖建设行动,持续推进“五水共治”,常态化推进黄河“清四乱”,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,推动治理重点由以水环境治理为主向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“三水统筹”转变。

  “截至2024年,香山湖水质由2021年的Ⅱ类跃升为Ⅰ类,达到Ⅱ类水质的重点排水沟由2021年的2个增加至4个,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考核目标。国控/区控断面水质100%达标,农村污水治理率达39.5%。入河排污口整治率100%,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阶段性清零,黄河过境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进出。”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孙晓洁表示。几年来,中卫市累计完成22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(管控),危险废物经营企业和产生企业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均达到95%以上。

 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举措。中卫市敏锐把握智能化发展浪潮,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走在全区前列。2021年起,中宁县、沙坡头区率先引入村镇污水智慧运营等平台。在自治区生态环境厅2023年公布的宁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首批20个“最美污水处理站”名单中,中卫市有5座污水处理站位列其中。

  黄河岸边,清水复流,绿岸延展。亮眼成绩单的背后,是中卫市的全方位发力:构建国控+区控+微型水站三级联动监测体系,实现全域精准监测,守牢水生态环境安全生命线,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。

  勠力同心守净土 携手并肩护家园

  万物生于土,土为万物母。土地是民生之本、发展之基。相较于水、空气等环境要素,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、潜伏性、长期性、不均匀性和难以逆转等特点,成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难缠的“看不见的敌人”。

  如何破解治土困局?中卫市注重顶层设计,从完善体制机制、实施调查监测、防治污染源头、推动管控修复等方面综合施策,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。通过强化建筑垃圾、生活垃圾、危险废物、畜禽粪污、工业固废、电子废弃物“六废联治”,强化重点监管地块风险管控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,努力做到“净土收储”“净土供应”“净土开发”。

  截至2024年,全市无受污染耕地,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%,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3%,土壤环境总体保持安全稳定。

  工业企业是城市发展的脊梁,但工业固废的妥善处置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担当。近年来,中卫市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工业固废收、贮、运、处的全闭环管理规范,加强对工业固废产生企业的监管,每月督促49家一般工业固废产生企业和41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、7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上报固(危)废产生、收集、贮存、利用、处置等信息,努力将工业固废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。

  “我们认真督导企业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、台账记录、标识管理等制度,指导企业做好固危废信息系统申报工作,并及时督导其在每月15日前完成固危废产生、贮存、处置等信息的申报,信息申报率达到100%。”市生态环境局土壤与固体废物管理科科长吴元雄说。

  中卫市的生态治理实践,藏在每一米草方格的扎设里,融于每一台喷淋的水雾中,落在每一本台账的记录上。取得的不仅是监测数据的跃升,更实现了从“生态向好”到“绿色崛起”的突破。

  “我们始终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初心使命,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,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一方净土,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,让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理念在中卫大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。”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副主任张珍表示。(全媒体记者 张泽华 刘佳 见习记者 张艺菲)

【编辑】:张静
【责任编辑】:杨丽